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十九章 削藩之議

關燈
大明宮蓬萊殿內,李豫正在召見禦史中丞崔祐甫。

李豫這段時間皇帝做得頗為舒心,並不在於既命李泌為相,自己得以垂拱而治,與此相反,他這才可以真真正正地插手諸省事務,運轉本該屬於自己的權柄了。

基本上來說,李豫還是頗有振作之意的——有沒有能力和膽量另說——不象其祖父李隆基晚年,寵愛楊妃,懶於政事,一任宰相李林甫、楊國忠肆意妄為;但李豫也不似乃父那般,不喜接見朝臣,而習慣於通過宦官李輔國去遙控朝局。他終究還在壯年,方屆不惑,頗希望能夠運用自己的力量,指揮調度群臣,從而收拾天寶、至德以來的殘破江山。

然而從前辦不到,光搞內外平衡就使得他心力交瘁了,偏偏臣子們一個兩個的還都有伊尹、霍光之志……從來遞至宮中的奏疏都是各省篩選過的,除了重要劾狀不敢阻外,舉凡不如重臣之意的,或政事堂,或內侍省,直接就給駁回去了,絕不會落到皇帝案頭。

這固然有李豫倚重甚至是放縱李輔國、程元振、魚朝恩、元載等人的因素在,但那些家夥也不知檢點啊,一朝權在手,便把令來行,仿佛皇帝僅僅是印璽的掌管者一般。

而等李泌任相之後,情況卻迥然不同了,尚書、中書、門下三省雖然力壓內侍省,但向來只駁言語空洞之疏,但凡有些內容的,不管是否符合群相的心意,一律放行——即便事情還是要政事堂來討論、施行,也不可閉塞聖聰,必須得讓皇帝知道。

由此李豫每日需要閱覽的奏疏,較從前增加了一倍還多,往往竟日長坐,手不釋卷,真正是累並快樂著。雖然大多數奏疏都不需要皇帝及時給出批覆來——否則要宰相們幹啥?吃閑飯麽——但李豫由此卻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朝中動向,了解朝臣人心了,且於自己關心的事務,隨時都可以向宰相質詢,並發出指導意見。

他不禁慨嘆,若寶應、廣德間便能如此,朕又何必常下中旨禦筆啊?那玩意兒不經中書門下,其實並無足夠的法律效力,他無論動筆寫,還是命宦官往外發,從來都心虛得很,生怕有哪位宰相直接賫過來,擲在自家臉上……理論上應該沒人敢,但即便真那麽做了,李豫也拿對方沒招。

好比說此番崔祐甫上奏,所言內容便分明與李泌一貫的謀劃背道而馳,倘若換了元載坐鎮政事堂,這等文字根本就入不了禁中,而且事後,元載還可能尋細過外放崔祐甫。

崔祐甫字貽孫,天寶四載進士,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李豫幕僚——在他還做楚王或者成王的時代——深受信重。但隨即李豫被冊封為皇太子,圈入東宮,崔祐甫也遭遷轉,一年難得見上一面,從此關系日益生疏。李豫登基之時,崔祐甫任起居舍人,這是一個相對親近天子的職務,然而或許正因為他在李豫潛龍時做過幕僚的關系吧,李輔國急不可耐地轉其為吏部郎中。李輔國被罷黜之後,李豫多次暗示元載,重用崔祐甫,元載卻全都當做耳旁風。

直等到李泌拜相,李豫再次提議,李泌當即道:“崔貽孫剛直不阿,謀猷啟沃,可掌禦史臺。”三日後便下詔,升為禦史中丞。有人建議崔祐甫登門去感謝李泌,崔祐甫卻說:“我得此任,朝廷之恩,非李相之恩也——且即往拜,李相必不見。”堅決不肯成行。

這回也是崔祐甫上奏論藩鎮事,與李泌的見解可以說是南轅北轍,李泌卻不駁其奏,只是標識:“冀圖僥幸,非持重之論,臣以為不可,然於陛下,亦可稍資聖鑒。”直接送到李豫案前。

李豫由此才召崔祐甫前來,問他:“卿所奏,與宰相等所言不同,可能備悉為朕言明否?”

崔祐甫叉手為禮,回答道:“陛下既有垂問,臣敢不具實回奏?然而朝中紛傳,雖伐天雄軍,不宜遽罷其鎮,可以轉授他人,不知是否宰相之意,臣不敢妄加指摘。今日所言,只論其事,而不及其人。”

李豫笑笑:“朕知之矣,卿但直言無妨。”隨即一瞥侍坐於旁的鄭王李邈,指點道:“如此方為秉忠無隱之士,汝舅所言,汝當傾聽。”

李邈之母,乃是李豫的元配崔氏,為楊貴妃之姊韓國夫人與崔峋所生,正因為這層關系,肅宗登基之後,李豫便日益疏遠崔妃……

其實李亨雖然厭惡楊氏,倒還並沒有讓兒子離婚的打算,問題是殷鑒在前,當初李亨的原配韋氏,就是受其父韋堅連累——李林甫誣韋堅謀反,以便劍指李亨——李亨這冷血動物主動懇請李隆基,讓他跟韋氏和離的。李豫心軟,舍不得離異,又怕老爹嫉恨,便只能暫且疏遠崔妃了。

由此,崔妃在靈武郁郁獨居,最終在返回長安後不久便因病辭世了。

崔妃不死還則罷了,既然英年早逝,李亨、李豫父子頗感對不起李邈及其同胞兄弟李偲,李亨幹脆收李偲為養子,並封李邈為益昌郡王;李豫登基後,改為鄭王——與李適同日晉封親王。

拉回來說,李邈外祖父崔峋乃是博陵崔氏定著二房的嫡脈,馬嵬驛之變,其族被亂軍搜殺殆盡。而崔祐甫同樣出自博陵崔的第二房,論行輩為崔峋之侄,故此李豫在潛邸時才肯那般信重他,更在此時直接命李邈呼崔祐甫為“舅”。

崔祐甫忙道:“臣不敢。”眼角一瞥李邈,頗有些不祥的預感。但他還是趕緊收攏心神,開口進入正題:

“觀察、節度之職,開元以前,並非常設,有事乃命,事畢即罷。逮開元時蕃勢猖獗,契丹、奚等亦每每為亂,玄宗皇帝乃於沿邊設八節度,統合數州財力,招募健兒,以固邊防。其後安史謀亂,更於腹內多置觀察、節度,沿襲成制。

“而今外患雖然尚熾,內叛業已平定,則腹內諸鎮理應罷廢之。尤其各觀察、節度總攬軍政事務,多求侈兵而自強,勞動人力,疏於貢奉——甚至於河北諸鎮,竟然粒米不輸關中!則名為鎮而實為藩,等同割據,使朝廷政令不能暢行,長此以往,國計運轉為難。

“今天下三十六觀察、節度、防禦等使,幾占全土十之六七,其三之一疏於職貢,三之一數歲不貢,則如割國家之半,委之私人。大亂過後,戶口雕敝,人生艱難,在在需要朝廷賑濟,然而朝廷僅得半國稅賦,如何資養?且觀察、節度各擁重兵,其中之弊,更不待言……”

李豫頷首道:“節鎮之弊,朕自然知曉,宰相等也不能視若無物。然而當如何處置啊?一並裁撤,必致天下大亂;徐徐罷之,卿又以為養癰遺患,則在卿看來,何計為好?”

崔祐甫道:“時論多以為,沿邊諸鎮須防外寇,不可裁撤,而恐其尾大不掉,覆成安史之禍,則當以腹內諸鎮拮抗之,乃皆不可撤——如此不啻抱薪救火,薪愈足而火愈熾矣!還有上奏,雲可以分削諸鎮,將大化小,如漢武帝推恩令——然藩鎮終非藩國,非允其代代相繼者也,則分之何益?

“今朝廷已廢河中、天平等鎮,覆罷同華節度使而改潼關防禦,則於河北,因何不能循例施行呢?彼田承嗣不習教義,沈猜好勇,罔顧國恩,謀圖自固,朝廷申命以討伐之,若能一鼓蕩平,正可廢罷天雄軍,豈可再轉授於他人?”

李豫問道:“宰相等之意,是以魏制趙,以趙制燕,則廢天雄軍,若反為燕所有,不是得不償失麽?”

崔祐甫道:“以趙制燕,以魏制趙,則何以制魏?”隨即躬一躬身:“臣非疑李魏博,然亦不可使其久鎮河北,且若易以他人,未必能得保安。則若以宋制魏,覆以周制宋,以秦制周,層積層累,天下皆非朝廷所有矣。何不遽以關中裁制天下?

“即以幽州論,便又生一安祿山,若不能橫掃河北,南下逾河,則東都無警,社稷無憂。臣以為,只須以河東扼太行,以相、魏守黃河,以河陽三城為中樞,則幽州不為禍——河北、河南,何必諸多藩鎮?

“他處亦然,尤其淮南、忠武軍及山南東道,當漕運之要沖,豈可不操之於朝廷之手?但使於關隘設一兩軍備盜足矣。金商在朝廷肘腋之間,山南西道為入蜀之要沖,亦不可專任觀察、節度。

“乃可趁此番平滅天雄軍,震懾諸鎮,以申朝廷振作之意,諷各觀察、節度自請削地,或將財權歸於中樞,則不過三五年,中原定矣,可以專謀西蕃。若仍留天雄軍,諸鎮各存僥幸,則朝廷將日益難制——此臣忠悃之言,陛下垂聽。”

李豫手撚胡須,沈吟少頃,然後問道:“則卿以為,此番征討天雄軍,必能得勝乎?”

崔祐甫搖搖頭:“臣不能保必勝。然若無八九成的勝算,朝廷何以興師?宰相等何以進奏請詔啊?”

李豫表示說我再想想吧,終究如今才剛開戰——就理論上而言,征討各軍應該還沒進入冀州地界呢——不必要那麽快下結論,還是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,反覆籌謀,再做決斷的為好。隨後又表揚了一番崔祐甫,方才命其辭出。

崔祐甫去後,李豫轉過頭去問一直在旁拱手傾聽,不發一言的李邈,問他:“汝以為汝舅所奏如何?”

李邈急忙躬身,謹慎地回答道:“似有其理。然兒臣聞,‘治大國如烹小鮮’,自當慎之又慎,阿舅所奏,似乎過於……過於簡易了一些……”

李豫笑笑,卻先不正面表態,只是說:“崔祐甫實有宰相之才啊。”

頓了一頓,才對李邈說:“國家動亂容易,收拾起來卻難,朕自命中人之才,不如玄宗皇帝、肅宗皇帝遠矣,安敢望此?這削平天下,事權總一之政,不如留給汝去做吧。”

李邈聞言大驚,急忙避席俯身:“皇太子見在,兒臣焉能肩此重任?”

李豫伸手拍拍他的肩膀:“太子自有太子之事,汝也不能只知讀書,既已及冠,還須為朕分憂啊。”

數日後下詔,以鄭王李邈為天下兵馬元帥,節制諸鎮。

消息傳出,一名正在京中守選的九品小官不由得撫掌大笑道:“時也,命也,我的機會又來了!”當即前往魏博進奏院投刺,自稱乃是李節帥的“故人”……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李豫以為征討諸軍尚未進入冀州,其實魏博、武順兩軍早就攻克信都,進抵了漳水北岸,隨即田承嗣親率大軍來禦,雙方惡戰於衡水城下。

交鋒初日,正面戰場上始終保持著一進一退之勢,可謂棋逢對手。於是田承嗣命重將符璘率騎兵馳出,妄圖兜抄官軍左翼,卻被雷萬春將魏博騎兵逼退。

田承嗣得報,也不慌張,也不遺憾,只是撫掌讚嘆:“果然不愧是‘六矢著面而不動’的雷將軍啊!昔在睢陽,尹子奇百計不能破城,我常嘆不能與此雄將較量,不想今日倒有機會。”

旋問左右:“雷萬春既在此,南霽雲哪裏去了?”

王侑答道:“南霽雲為李汲守博州,或因路遠,尚未抵達。”邢曹俊搖頭道:“我恐其率博州兵東出,謀我滄、棣……”

許士則對此表示懷疑:“軍眾可分,力薄當聚,則魏、博兩州之兵,最多四萬,是我之半,彼又焉敢再分兵啊?”

邢曹俊朝田承嗣一拱手,提醒道:“我軍主力在冀州,滄、棣不過些許戍卒而已,且地瘠城小,取之不難。要在諸鎮錢糧皆不寬裕,朝廷雖雲將淮南漕糧北輸,未知何時能到,則李汲或命南霽雲進取滄、棣,謀奪我資糧以自供——不可不防啊。”

天雄軍所轄四州,仿佛一個半圓,西翼是冀、瀛,地廣民豐,東翼是滄、棣,多灘塗、沼澤,良田較少。其實滄州本來也是大州,但田承嗣入鎮後,將永濟渠以西繁盛之地,名義上不動,實際交由瀛州代領,而於沿海地區,只管派兵把持鹽場,取食鹽之利,其餘一概不管——因為管不過來。

由此滄、棣兩州府庫,錢糧沒多少,鹽貨卻是堆滿了,這若是為官軍所擄,那多肉痛啊。

便問邢曹俊:“誰可往救滄、棣?”

邢曹俊建議說:“康愔甚勇,或可當南霽雲。”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